四八、算学-《五代兴唐》
第(2/3)页
也就是说,在唐代数学考试,大约考个六十多分,就能算是及格。明算科及第,叙任的品阶是从九品下。
这些后世的小学算术知识,看似非常简单,但在唐代,通过明算科中举进士及第的人却是非常少的。这也说明算术,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古代的数学,除了自然形成的加减的概念之外。乘除的概念形成相对较晚,中国的乘法概念,早在春秋时期的书中就可以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九九八十一”等句子。秦汉时期,已经把这些句子结合,形成了最初的‘九因歌’,也就是后世的九九乘法表。
而‘除’的概念,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注解《九章算术》的时候,才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概念。
后世在小学六年就要学完的四则运算,能够熟练应用对于古人而言就绝对算得上是高人。由于没有数学符号,算术的演算需要用到所谓的算筹,使用起来也非常麻烦。因此,精通算学之人,就能够因此而授官。
而现在,李岌只讲授了一个上午,利用数学符号和竖式,原本十分繁复的运算过程,就变得十分简单。
看着课堂里的学员们兴致勃勃,热烈地讨论和做着百位数以上的乘、除法,李岌的心里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从这座教室开始,华夏的数学史,将会发生一场革命,翻开崭新的篇章……
唔,好象忘记制作算盘了。
李岌并不想让这些学员只在教室里埋头学习,他所制订的计划是半天教学,半天到工坊里进行实践。
纸上得来终学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尤其是在几处皇庄机器工坊里层出不穷的新式工具,水利机械以及各种的铁器、呢布、水泥等新鲜事物,这些都是能够赚得大钱的商品,无不让人为之动心。
这些学员们对于机器工坊的兴趣显然要比在教室里上课要大一些。
古代人是很难存住什么秘密的,因为他们特别喜欢跟人交流,而且还特别喜欢显摆。也许是因为需要分工合作,才能猎获到食物的原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