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张垣-《五代兴唐》


    第(2/3)页

    古代造城,实际是就是把这道一丈多宽两丈多高的土墙围出一道巨大的院墙,在墙上预留几处城门。大清河水从城中穿城而过,正好可以用来灌溉城内的农地,并为护城壕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

    堡城的样式自然还是采用欧式的棱堡。

    由于大量自制施工器械的应用,运送土方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夯筑城墙的进度自然也就快了许多。

    山北八军原来多为草原部落所有,唐代才被收归中原。此时牧民居多,蔚州、妫州和儒州的农户还多些,从新州往北,几乎都是草场,没有被开发过。

    相比之下李岌更关注北方的安全,现在没人会理解契丹如果发展起来对于华夏的危害会有多大。他所要做的,是未雨绸缪,限制契丹人往南和向西扩展的空间,最少也要做到迟滞对方扩张的速度。

    新筑的怀安怀戎堡城、阳门堡城(后世万全县)和张垣八角城已经开始夯筑地基,用混凝土和青石浇筑地基,筑城的民夫被编入屯驻军驻进了城内新建的营房里。李岌还计划沿着南羊河和羊河修筑了几道蓄水堤坝,为这北边三座屯驻堡城的农田提供灌溉。只不过由于还没有开始开荒,三座兴建的边城人口较少,缺乏些必要的生气。

    北地的开发,宜采取先牧后农的方式,而且农地的开发需要有个限度,必须保留足够的山林地和草场。

    这里是边地,契丹人的铁骑随时都有可能突入进来进行劫掠。

    这也是李岌为什么首先修建北方山口处的张垣、阳门堡和怀戎堡的主要原因。在张垣八角城、阳门堡和怀戎堡城建好之后,契丹人不攻下这三座扼守山谷的城池,就轻易不敢南下,进入南部的盆地之内。

    李岌认为把山北的奚人、契丹人和阻卜人、吐谷浑人、突厥人部落教会种地使其定居耕牧,是个让他们快速归化的方式。

    这些草原人野性难驯,也不会种地,想教会他们种地,并非易事。

    种地是一种消磨野性的很好方法,有了土地的羁绊,人在做事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顾忌。至于不听话么,把他们编入军户,自然就很快能学会顺从。如果没有人管理,李岌不认为这些生性散漫又没有任何技能的家伙们能够在汉民这种严苛的生存环境中过得很好,有很大概率会成为罪犯……

    所谓的公平公正是不可能的,反正李岌很清楚,如果用对待已经驯化了的汉民方式来管理这些野蛮生长的草原人,最后保险会惹出不可收拾的大乱子出来。对待他们,就得使用严格的管理方式,好比是驯服烈马,不在它们身上压上两块磨盘,是不会老实的……
    第(2/3)页